新闻

土土丨“你说我土,我不在乎。”

日期:2020/05/21  点击:753 次

我们要去深入挖掘各个民族的音乐基因库,找到一条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之路。—— 内地唱作人 土土


“土鸡蛋,土鸡蛋,册册一册呛”…… 这是12年前云南唱作人土土创作的一首方言风格歌曲《土鸡蛋》,作词作曲皆为他一手包办,并自弹自唱,红极一时。

生于云南丽江的土土拒绝做一个拷贝他人音乐的音乐人。从大山深处的民族文化取材,结合当代人的表达方式,创作出一系列土洋结合的音乐,使人觉得他的音乐风格难以预料,不按常理出牌。正如《我是老土》的歌词:“你说我土,我不在乎”,不被外界褒贬干扰的他,从未停止过对流行音乐与民族文化遗产相融合的思考和实践。

头戴鸭舌帽、留着标志性光头的土土如苦行僧一般,执著地把梦呓般的理想背在身上,儿时对丽江、大理民族两地音乐的记忆,不知不觉烙印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让他的歌曲有了质朴动人的源生力量。

父亲悠扬的二胡和其吹奏的清亮笛声,是童年土土最早的音乐启蒙。受条件所限,少时的土土没有得到接受专业音乐训练的机会,但这并没有打消他对这一艺术的热爱:“那时条件非常艰苦,家里买不起录音机,所以我会去有收音机的同学家,听一会儿音乐节目和歌曲磁带。”那些“蹭”收音机的日子,使少年土土对音乐充满好奇的憧憬,他对各种音乐门类如痴如醉,心底也渐渐明晰了自己今后将要走的音乐道路。高中毕业,土土带上简单的铺盖行李,去了省城一所工科大学计算机系读书。大学四年让他接触到了更加宽广的音乐天地,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并没有技巧去表达自己的音乐想法:“我常常把打动自己的音乐冲动,记录下来唱给别人听,可是发现并不能打动别人。感动自己与打动别人之间有巨大的鸿沟。”土土说。“我为这件事彻夜难眠。”

非音乐科班出身——这事让土土耿耿于怀,但它没有影响土土对音乐的追求。凭着自己对音乐的满腔热情,自知不足的土土四处找资料、找乐队、找老师,大量接受演唱、演奏、作曲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他形容那时的他就像一块海绵,疯狂渴求和吸收着身边一切的音乐资源。

 

天赋加上不懈的努力,使土土一步步走上了专业舞台,将音乐这一艺术作为陪伴自己一生的职业。

2009年央视“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舞台上,身着黑T,头戴方巾的土土,用他质朴而真诚的演唱风格,向观众展现了云南流行音乐的风采,短短一曲《醉了丽江》让观众记住了云南的声音,并荣获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颁发的一等奖。

谈及这次获奖,土土谦虚地说:“《醉了丽江》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在创作中,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融入更多云南元素,它的获奖,完全得益于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厚。”

“我一直都想为丽江写一首歌,想把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与流行、乡村、布鲁斯,甚至摇滚等风格融合,但尝试了很多版本都不太满意,那段时间我遇到了创作瓶颈。”他回忆道:“当时我在丽江酒吧驻唱,老板同意我演唱自己的原创歌曲,每天的演出都能得到观众和服务员的反馈,我当天回去马上修改,第二天再演唱给他们听,听取他们的意见。就这样反复修改,最后得到一个普通听众喜欢的作品。修改作品是一件痛苦的事,改了几十稿,有时还需要推倒重来。”

丽江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创作氛围,就音乐而言,这里宛如一个小小的乌托邦。一群心怀音乐梦想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聚合在这里,玩音乐、聊天、演奏、创作交流,也有机会表演一些比较小众的音乐。土土说:“那时候我创作并录制了一张具有地域特点的专辑《我是土土》,还创作了《醉了丽江》、《土鸡蛋》、《水水妹妹》等歌曲。”说到这里,他笑了笑:“当时没想到《醉了丽江》这首歌曲在央视一亮相,立即得到评委和网友的认可。金铁霖老师评价说,这个作品(《醉了丽江》)让我眼前一亮,我的耳朵一下子就竖起来了。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我真感到非常意外,努力没有白费啊。”

熊培云说过:“没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

在获得央视大赛金奖后,一位导演找到土土,建议他留在北京发展时被他婉拒:“他说出场费5万起,那时候的5万块挺诱人的,但我还是选择回到云南,因为云南才有我音乐的根。”虽然得了全国金奖,但土土非常冷静。“我还有很多东西没学会,我还有很多山山水水没有去。”获奖只是起点,他的目标是创作出一批大众喜爱的,大土大洋的音乐。这种音乐风格可能很不容易归类,但它必须是接地气的,更多关注普通百姓情感的方方面面,歌唱喜怒哀乐、歌唱百姓的家长里短。

他试图用流行音乐的民谣、摇滚、电子舞曲等表现手法,结合云南各个民族优秀的民间音乐,玩味道不一样的流行音乐。土土觉得,只有云南有这种土壤。
从北京回来后,土土参加了保护云南民族原生音乐项目《最后的遗产》,负责阿昌族和德昂族音乐资料的收集、整理、翻译等工作。他深扎在德宏、西双版纳、保山等地,走进少数民族的村落,向那些散布在山野间的传承人学习。听到好听的音乐, 他会情不自禁咿咿呀呀地跟着唱,乐在其中。在云南这片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土上,生长着色彩斑斓的奇花异果,土土忘情地学习着,他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永远的小学生,这个过程虽然不会让他成为一个明星,但土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越来越感到,哪怕是云南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独具魅力的音乐,正是这些鲜活的小小音符承载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底色。

在长达四年的项目工作中,他深入参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获取了许多文化遗产资料,也对民族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一次,我到德昂族山寨里,一位老艺人对我说,各个民族的音乐都是一盘菜,只有每一个民族把自己这盘菜端上桌,才能成就一桌好菜。”土土说,“这句话时时激励着我,让我深深感到,音乐工作者有责任做出各具味道的菜肴,精心烹调后端上桌,去呈现一桌好的音乐盛宴。”
土土坚持唱着自己平凡的歌,写着平凡的故事。歌声中有故乡传统唱腔,也有他不一样的音乐表达,他始终在探究民族音乐文化与流行演唱技巧的融合。谈到这里,他面对镜头自行弹唱起了歌曲《洛克的家》——在丽江,这种唱法被称为“古起”,以纳西语演唱,听起来悠远而神秘,一如土土故乡的景色,那些玉龙雪山脚下的青青草丛。
有时别人会问他唱什么,他回答,唱的都是自己的乡愁。土土的弹唱,不追求太花的技巧,粗犷而原始的唱腔,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是他区别于都市流行的、非格式化的、重拾原生的音乐理念,源自故乡带给他的烙印,在骨子流淌的名为“民族基因”的东西。他的音乐自泥土中来,到大众中去。什么都能唱,在哪儿都能唱,歌唱亲情、爱情、友情,歌唱天地日月,歌唱动物植物。他唱得轻松自然,仿佛一个山民骑在牛背上从大山深处走来,歌中那些真诚的音符,都是在土土真正地拥抱和融入云南这片土地后,所流淌出的感悟。他在以他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这千百年来流传在乡村山野间的声音,并力图使生活在都市中的当代年轻人也能为之感动。



 
土土老师最近在做什么?



可以小小的剧透一下。由于已经写了歌曲《妈妈的汤》,所以我近期正在创作一首给老爸的作品,叫做《爸》。
最近还在尝试做直播,想通过这种更加灵活而方便的传播方式,把自己的音乐介绍给大家。

 


土土老师能介绍一下《土鸡蛋》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吗?


我喜欢吃土鸡蛋,你看土鸡蛋虽然土,颜值不高,形状也大大小小不太规整,但味道确实很棒。我尝试了好多个版本的《土鸡蛋》,用了云南花灯元素和流行音乐进行创作。创作过程中,我把小样发给请朋友们,请他们提提意见。我的朋友和照与申紫龙对歌曲小样很感兴趣,马上提出给我拍个MV,主题是在一个菜市场里边唱边卖鸡蛋,我碍于情面,不忍心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回丽江拍了一些镜头。MV拍好后,他们还没经过我同意,他们就把它放到了网上,点击率一下子就过了百万,凤凰卫视当时就播出了,当年就获得了“新浪年度十佳MV”、“全球华人非常创意大赛十佳MV”,我当时真的感非常意外。其实我的创作初衷只是想尝试一个好玩的音乐,结果突然火了,过去那么多年,每天在抖音上拍《土鸡蛋》同款视频的人都有四五百个,我也没想通,可能大家比较喜欢接地气的东西吧(笑)。


您怎么看待“歌坛一怪”这个外号?


我这人思维比较跳跃,不喜欢照搬,小时候就突发奇想,用我们云南本土元素,加上一些流行的表达,看看能不能产生一种“化学反应”,做出一种不一样的风格来。我用英文创作改编了一些云南风格的歌曲。比如《月光》、《猜调》、《舍不得你走》、《姐夫开门》等英文版,试图把云南元素让中国以外的听众也听的明白。这种创作难度很大,我这个人比较愚钝,我想失败100次,能有一次成功也是可以的。有些人觉得我的风格有点“怪”,但我反而觉得,创作者不能总待在舒适区,写一些程式化的作品,这很难激起听众的共鸣。我比较喜欢把自己不一样的想法记录下来,不成熟也没关系,毛坯的灵感是珍贵的。这些毛坯如果经过不断打磨、修改。可能成为一个好东西。做音乐就好比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有时需要无数次的实验失败,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打打气,创作者经常会陷入自我怀疑的壁垒,担心自己的作品不为世人所接受,其实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我们要耐得住寂寞,要相信,时间可以证明一切,经过时间检验的东西,才是佳作。

 



在您看来,云南流行音乐有什么特点?



云南的音乐色彩非常丰富,文化资源得天独厚。26个民族,每个民族还可以细分为很多支系。这里的音乐有着不一样的听感,特色十分鲜明,极具辨识度。初听这种原生态的音乐,会让听众非常新奇。但如果光有辨识度,缺少让普通听众理解的桥梁和情感通道。我们的音乐如果无法让他人理解,这就成了一种传播上的阻碍。
你看,一些音乐风格较为统一的省份,例如内蒙,就是以鲜明的蒙古族音乐为主,广大听众很能理解蒙古音乐。又如在藏区的藏族音乐,可以大面积流传到整个藏区,不存在沟通障碍。但云南音乐元素过于丰富,多民族在语言、生活习惯、情感表达上有较大差异。较难形成一统云南的所谓“主流音乐”,这就容易让外地听众找不到一个具体的“点”。怎么让听众找到这个“点”呢?我觉得要善于发现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我看到身边有一批音乐人在寻找各个路径,他们创作、改编了一些云南风格的作品。有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听众很喜爱。有的作品还需要打磨。我认为,探索者贵在坚持,脚下本无路,它是一代代云南音乐人一步步走出来的。

云南是音乐的富矿,我们鲜明的特色是很大的优势。祖先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音乐资源,我们应该用现代的表达手段,把这些音乐资源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要去挖掘和整理各个民族的音乐基因库,不断探索,找到人类共通的一种情感表达,让任何地域的人都能听懂,这样的音乐才有机会成为世界的音乐。有传承,有发展,有营销,有传播,每一个环节都具备,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音乐这东西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数学题,艺术创作有很大偶然性,只要很多音乐人不懈努力,在人类音乐表达的个性和共性中找到一条狭缝,为了那一线成功的希望,做再多的努力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