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张晓珂丨钢琴于我,就如同呼吸一般自然

日期:2020/07/12  点击:1065 次

音乐是上帝创造给人类的另一种语言。—— 青年钢琴家 张晓珂

张晓珂出生于云南昆明,是一位青年钢琴家。她7岁学习钢琴,11岁正式进入专业院校系统性学习钢琴专业,2005年以优异成绩考⼊德国汉堡国⽴⾳乐与戏剧学院攻读钢琴演奏,师从著名波兰裔钢琴家Marian Migdal教授。在德国,她出色地完成了学业,并于2010年以⼀等最佳成绩获得钢琴演奏硕⼠⽂凭。

 

循着眼神望去,外表文静内敛的张晓珂,一路走来不断变化着角色:钢琴家、教师、创立人……她的人生轨迹就像跳动音符组成的华丽乐章——作为年轻的女钢琴家,她心无旁骛的演奏魄力、打动人心的音乐震撼力,使她成为了当今古典乐坛的一股新生力量。



 

1987年,张晓珂出生在一个由两位“音乐发烧友”组成的家庭中。与大多数踏上音乐之路的人一样,孩子的音乐启蒙离不开父母创造的家庭氛围。在她的自述中,与艺术结缘也是基于其父母爱好的延续——张晓珂的母亲喜欢民歌、歌剧,父亲则是一名古典音乐爱好者“我受爸爸妈妈的影响很深,他们给小时候的我创造了一个家中永远有音乐的环境,那时除了睡觉和写作业等时段,我始终处在音乐的包围下。”


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在张晓珂五岁时,他们举家自昆明搬到了深圳。她回忆道,父亲那时经常教给童年的她一些关于音乐的知识:“爸爸会告诉我音乐现场应该坐在什么位置听,包括怎样去欣赏音乐,还有一些有趣的小知识,比如有些CD里会有谱子从谱架上掉落的声音,这些都是父母告诉我的。” 傲然绽放的花朵总是萌于幼芽,家庭浓厚的艺术氛围是张晓珂心中音乐种子萌芽的土壤。

就读小学四年级的张晓珂,在机缘巧合下,参加了一个在深圳地王大厦举办的钢琴比赛:“比赛现场的评委老师过来问我的爸爸妈妈,说你们想不想让孩子试试考深圳艺校,我妈妈很开心的答应了——后来这位评委成为了我在深圳艺校的导师,她就是现任深圳市钢琴学会会长的肖玫老师。”充满朝气的张晓珂身上,同时具备了优秀的先天条件与极强的节奏感,她很快得到了深圳艺术学校老师们的欣赏与青睐,也正式开始了为伴一生的音乐之旅。



想要到达远方,必须靠坚韧地马不停蹄。在深圳艺术学校就读后,高中跟随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吴元老师和中央⾳乐学院钢琴家杜泰航教授学习的多年求学经历,为张晓珂日后出国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2005年,张晓珂以优异成绩考⼊德国汉堡国⽴⾳乐与戏剧学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Hamburg)攻读钢琴演奏,师从著名波兰裔钢琴家Marian Migdal教授,并于2010年以⼀等最佳成绩获得钢琴演奏硕⼠⽂凭。

这位慈祥严谨的老师于她而言,可谓亦师亦父,不光在钢琴演奏的技法上,更在治学的态度上给予了张晓珂莫大的启迪与影响。从张晓珂跟随他学习的第一天起,Marian Migdal教授就以启发式的教学态度,带着她弹奏、领略各式各样的曲目,他的严格要求对张晓珂演奏技术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这种“音乐思维”的教学方法也被她贯彻到了自己如今的音乐教学当中。

这段德国留学经历于张晓珂意义非凡:“有段时期,我觉得我已经很努力练琴了,但还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那时候真的想过放弃,练琴练得很崩溃,一边练一边哭,感觉我和钢琴之间有很遥远的距离,我很怀疑它,它也很怀疑我。”张晓珂说,“总有一个阶段,会希望自己可以表现出最好最完美的一面,但对于艺术而言,完美是不存在的,这是自己折磨自己,所以我觉得这种时候就得靠坚持,在你熬过了瓶颈期的临界点后,会进入到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成长。”

短短几年的德国求学经历,使张晓珂无论从技法上,还是对音乐的理解上,都更加精进了一层。此外,德国的教育模式也促使着她更加主动、热情地去学习钢琴,这无形中加深了张晓珂对于音乐的热爱。




“主要还是学习模式上的不同,德国老师在教授你具体而规范化的知识前,更强调抛砖引玉的部分,希望由你去探索、思考和表达这个东西,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而非循规蹈矩的重复惯性思维。”张晓珂感慨道。异国的学习经历,不仅提高了张晓珂自身的钢琴演奏水平,对于她的教学实践也大有裨益。

在11年回国后,张晓珂选择于云南艺术学院⾳乐学院钢琴系任教,同时担任⾳乐学院钢琴艺术指导⼯作。之后,她又创立了“音乐思维”线上钢琴学习平台和昆明“知道音乐”工作室,将从国外带回来的新理念、对音乐文化的新理解融入进钢琴教学当中,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她的演奏教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与艺术感。她所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各类国际国内比赛优异奖项,她个人亦并多次荣获各类比赛优秀指导教师。
除却钢琴家的身份,闲暇之余,张晓珂跟所有年轻人一样,喜欢旅游、阅读和看电影。“我很喜欢和我先生一起看电影,尤其喜欢特别烧脑的科幻片,两人看完后还会不断地讨论剧情,比如做开放性结局延伸等。”张晓珂笑着说,“我觉得特别是对于从事艺术的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看电影可以让我在音乐演奏,包括教学等方面获得非常多的启发。”




在回首音乐生涯的时候,张晓珂深情地说道:“在演出现场,虽然大多只有短短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但整个舞台都属于我与观众,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指尖表达着我的思想,让他们听到我内心对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殿堂没有尽头。她表示,自己未来依旧想与音乐终生为伴:“无论我处于什么样的境遇和生活状态,哪怕已经90多岁了,我都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坚持下去,弹琴给大家听。”


在钢琴学习方面,您可以分享一些经验吗?

 

我接触过很多学生家长,他们对这个问题非常关心。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不要把钢琴学习当成是手指的体操练习。很多时候,大家会把注意力放在钢琴技巧部分,那会导致钢琴学习非常枯燥乏味,我们培养孩子学钢琴的初衷,是希望他们终身热爱音乐,有音乐能够与之为伴,所以音乐才是我们要学习的最核心的东西。对于初学钢琴的孩子和家庭,我建议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孩子练琴和学习的过程,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体会这个部分,我们有没有重视,有没有为了音阶练习忽略了这一点。感受音乐,体会美感,我这是我给准备学钢琴,或刚刚开始学钢琴的家庭,一个很重要的小建议。


中西文化的差异,会影响到钢琴学习吗?


“音乐无国界”,就算语言不通,音乐也能传达意识与情感,所以我觉得音乐简直是上帝创造给人类的另一种语言。
西方文化在对年轻人和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方面,主张他们做自己,也就是“Be Yourself” ,比较重视“自我”;而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比较讲求考虑他人的感受,“自我”的部分没有那么多。在音乐表现和表达方面,它特别需要演奏者有“自我”,所以我们要找到“自我”这种性格和喜好。同时,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会体现在一些创作或是学习方面,比如在学习者小时候,某些阶段技术会练得特别好,因为中国孩子都特别能吃苦,但等学习者年龄大一些以后,需要追寻自我,表达自我的时候,又很难做到这种挥洒自如的状态,需要花很长时间去重新找到自我。每种文化都有优势或劣势,我是在两种文化里都生活和学习过,所以我觉得最好的状态便是是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一定要看到每一种文化在这个历史背景下面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去学习它的优点,并进行融合,这才是当代学习者应该要具备的一个素质。


能介绍一下对您音乐事业有着重大影响的人吗?

首先,我受爸爸妈妈的影响很深。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我创造了一个家里永远有音乐的环境,听古典音乐、轻音乐、电影原声等等,我记得《泰坦尼克号》上映的时候,我爸很快就买了电影原声碟回来(笑)。爸爸妈妈都属于音乐发烧友,这也是我与音乐结缘的原因吧。在学习上,有许多帮助过我的老师们,其中于我最重要的一位,是大学阶段的Marian Migdal教授。Marian Migdal教授是一位波兰裔犹太人,他就像我的父亲一样给了我很多帮助,大学班级里有十多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我是唯一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Marian Migdal教授就像这个班级大家庭的家长,组织我们开展烧烤、度假等活动,每年假期结束,我从国内回校上学,他见到我的时候总会给我一个充满爱的大拥抱(笑)。在我跟随Marian Migdal教授学习期间,每当我偶尔偷懒,没有按照老师给的方法刻苦练习的时候,他不会指责、批评我,而是用百分百的耐心希望我自己想明白;在作业、演奏方面,他也会毫无保留的跟我分析问题,告诉我需要怎样去改进。Marian Migdal教授专业要求很高,他会以一种平和的方式教育你,但要求学生做到100分的完美——我印象很深,有一次他教我演奏曲目,仅前八个小节就花了两、三堂课的时间,因为我做不到完美,所以教授不接受我的表现。Marian Migdal教授身上那种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对我后来对待工作、教育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包括现在我在事业上取得的一些认可,都是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造就的。离开大学阶段后,对我的音乐事业有引导性的人还有一位,就是我的先生。我与他是以合作双钢琴认识的,那时双方都没想到,彼此会成为对方生命中的另一半。我和我先生既像朋友,又像队友,当我偶尔钻牛角尖的时候,他总能给我更多的角度,对我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两人还经常会探讨关于钢琴演奏方面的技巧和想法,在离开学校那种浓厚的音乐学习环境后,这样的交流极大地补全了我生活缺失的音乐氛围。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大学时期的导师还有与我一同在生活、事业上奋斗努力的伴侣,在人生的旅途上,感谢他们一直陪伴着我。


您创立“音乐思维”机构的初衷是什么呢?

在我结合小时候学习经历,包括长大后的工作经历后,发现大家对钢琴学习存在很多误区,把这件事想的太抽象化了。钢琴学习其实没有那么抽象。根据我的理解,音乐是拥有“思维习惯”的,它有非常清晰的逻辑,有人觉得找个老师教弹琴就可以了,但能把钢琴弹响,就真的懂音乐了吗?其实不是这样的,音乐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结构和体系,所以在创立“音乐思维”机构的初期,我们一直跟学生们强调,要培养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要拥有对音乐的思维习惯。包括在教学方面,我们也着重以培养音乐思维习惯的学习模式为主,希望通过“音乐思维”这个平台,给每一个喜欢音乐的家庭,或是学习钢琴的学生,将我们的音乐思理念传递给他们。